全文轉貼自財訊第481期網路文章,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15/07/24 出處:財訊雙週刊 第 481 期 作者:林文義

五大公股金控打不過富邦與國泰 公股行庫落漆 財部請蔡友才開藥方

兆豐金控六月分的董事會中,工會代表提出臨時動議,希望蔡友才趕快找一家壽險公司合併,蔡友才聽到這個建議,苦笑地說:「你們總算後悔了。」

八家打群架 竟輸給兩家

蔡友才有點感慨地指出,去年他釋出兆豐金有意和民營金控或壽險公司洽談合併,兆豐工會還發出新聞稿,說這是要引進財團,如今金融趨勢整個丕變,有壽險子公司的民營金控獲利,已和公股金控拉開差距,若公股金控再不做改變,落後的幅度還會再擴大。

蔡友才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,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。攤開2014年十六家金控的財報,就可發現,包括台灣金、華南金、第一金、兆豐金、合庫金5家公股金控的稅前盈餘總獲利是880億元;而單單富邦金一家金控,去年稅前盈餘就高達719.48億元,而國泰金的稅前盈餘也有562.42億元,富邦金與國泰金兩家民營金控合計的獲利,高達1281億元,已遠遠把5家公股金控拋在腦後。

雖然財政部掌控的公股行庫一共有8家,除了上述5家公營金控外,還有未成立金控的彰銀、台企銀、土銀,而這三家銀行去年的稅前盈餘合計共293億元,加上前述5家公股金控的880億元,合計整個公股金控及行庫集團的總稅前盈餘是1173億元,還是輸給富邦金及國泰金的盈餘總和。

金融業者指出,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市占率來看,公股銀行及金控的獲利市占率也比過去小很多,例如,去年8家公股銀行的獲利占全體銀行獲利的比重為34.7%,而5家公股金控的獲利占全部金控獲利的比重,則只有25.1%。但5家公股金控的資產規模合計15.7兆元,比國泰金及富邦金合計資產12.3兆元要多很多,資產比人家多,賺錢能力卻比較差,顯見公股金控的經營效率比民營金控差很多。

財政部次長吳當傑透露,以往金融市場中,不管業務或獲利市占率,公股行庫都是獨占鰲頭;最近幾年趨勢卻有翻轉的現象,公股行庫獲利市占率逐漸衰退,財政部特別請公股行庫中獲利績效最優的蔡友才,幫公股行庫開藥方,提出改善公營行庫獲利績效的辦法。

蔡友才不願透露他向財政部提出的方案內容,僅表示以兆豐金獲利如此突出(去年稅前盈餘353億元),如果經營結構不做調整,往後恐怕很難再有新的突破。說起來相當有趣,公股金控集團打不過蔡宏圖與蔡明忠兩個堂兄弟的國泰金與富邦金,關鍵竟然是壽險公司,這真是令人想不到的事。

本來壽險公司因過去賣出相當多高利率保單,從2000年後,因利率持續走低,帳上出現嚴重的利差損,所以,壽險公司原本是拖垮獲利的大包袱,公股金控以往即很少、甚至不願意經營壽險公司,但壽險公司如今卻谷底翻升,成為富邦金及國泰金的金雞母。

金融業高層指出,這一點實在不能怪財政部,由於過去外界對公民併的印象不好,當社會尚不能接受政府喪失對公股行庫控制權時,財政部不可能放手,而公股行庫與民間金融機構合併的機會,也將遙遙無期,只得眼睜睜地看著金融市場的老大換人做了。

關鍵在壽險 時機卻錯過

蔡友才指出,就他的觀察,壽險公司帳上的利差損經過業者這幾年的努力,已經消化得差不多,而且壽險公司有龐大的壽險資金可投資,未來獲利會更強。反觀包括兆豐金在內的公股金控,獲利九成來自銀行子公司,缺少壽險子公司的獲利挹注;但富邦金及國泰金的獲利中,銀行子公司都貢獻了200億元獲利,其他6成的獲利都來自壽險子公司;其中富邦人壽的獲利超過400億元,國泰人壽的獲利也有344億元,公股金控若仍只靠銀行的單引擎獲利支撐,難與這兩家壽險金控匹敵。

蔡友才表示,他開給兆豐金的藥方,就是要不斷合併壯大,首要的突破點,是找一家中型的壽險公司合併,再找其他銀行合併,強化獲利的引擎。

不過,金融業高層指出,公股金控現在才想併壽險公司已經時不我與,市場上的壽險公司已被併得差不多了,而且,連出問題的壽險公司也被民營的金融業吃光了。

先前金管會要標售國華人壽時,原本有意要給台灣金控,但台灣金控並不想要,且立法院在開會討論時,當時台灣金控還有員工跑到立法院財委會抗議;而最近標售的國寶及幸福人壽也被國泰金控接下來,僅剩的一家想賣的台灣人壽,又讓中信金捷足先登了。不過,蔡友才表示,雖然如此,他是做業務的人,永遠不會放棄機會,兆豐金還是會繼續尋求併購壽險的機會。

除了在國內的金融市場節節敗退外,在打亞洲杯的國際市場上,國泰金與富邦金也積極攻城略地,例如,今年初,國泰金控以125億元入股菲律賓RCBC銀行2成股權、併購柬埔寨子行,而最近富邦人壽也以61億元的壽險資金,投資韓國現代汽車的子公司現代人壽48%的股權,成為現代汽車的策略夥伴。

政府不放手 公股難壯大

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指出,金管會為了鼓勵金融業打亞洲杯,不只放寬壽險資金可到境外併購,也修法放寬銀行對外併購能量,銀行對外投資上限,已從以往不得超過資本額4成,改為不得超過淨值4成,釋放出5000億元資金供銀行業對外併購,不過,目前看到的對外併購還是以民間的金控居多,這些境外投資,往後若發揮效益,公股金控與民間金控的獲利差距,有可能會再擴大,這是公股金控必須思考的趨勢。

其實,蔡友才開出的合併藥方,是符合公股行庫需要的,但公股行庫不論對內或對外合併,困難度都很大,對內的公公併,各行庫的工會意願並不高,而對外併購則卡在財政部堅持要握有控制權。

財政部要求各公股行庫不管怎麼併購,公股都必須保有控制權才行,這就形成公股行庫對外併購的難題,因為合併通常會進行換股並稀釋股權,但財政部除對台銀、土銀有百分之百的股權外,在泛公股行庫中並未有絕對股權,一旦合併後,股權稀釋很可能因此喪失主導權,並遭遇外界批評故意把公股行庫送給財團,財政部無法接受此種現象發生,蔡友才表示,這是他最傷腦筋的地方,他也在苦思解決的方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